每年6月开始,全国各地气温逐步上升,拉开了夏日的帷幕。与此同时,我国部分地区也开始进入到一个十分特殊的时节——梅雨。
6月到7月期间,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台湾地区的上空,因受到海洋生成的暖湿气流与大陆南下冷空气持续对冲的影响,会逐渐形成一条窄长的雨带,由此开始了一段连续降雨的过程。
而此时,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,故中国人称这种气候现象为“梅雨”,这段时间也被称为“梅雨季节”。长此以往,在这条梅雨带上生活的人们逐渐形成了独有的生活习惯与文化特点。
有鉴于此,我们决定沿着这条雨水带,走过城镇和荒野,寻找历史的记忆,探索人与自然的交互,并最终制作出了全新系列纪录片——《晴雨梅天》。
1《城郭雨巷》
梅雨作为每年都如约而至的“访客”,虽然带来了充沛的雨水,但也容易引发洪涝灾害。
为了应对梅雨季中可能发生的洪涝灾害,梅雨带的诸多城市自古以来就有着自己独特的应对方法,甚至一直沿用了数百年。
比如梅雨带地区多见的人工河道,一方面是因为当地降雨丰富,水系发达,人工加以利用后就能成为水力运输的渠道,而另一方面则是方便及时将地面上的雨水排出,避免积涝。
2《稼穑农桑》
翻滚的雨云之下,是中国富庶的鱼米之乡。
从天府之国到江浙湖广,梅雨滋养了近4亿亩耕地。种植水稻,养蚕缫丝,种茶制茶,中国人的每一项农事活动,都离不开雨的影子。
每一次抢种抢收,是在追赶雨水的步伐。每一场祭祀的背后,是对掌控雨水的渴望。千百年的耕作中,中国人与梅雨形成了一种神秘的默契。
3《天工开物》
千百年来,中国人在与梅雨的斗争和协调发展中,逐渐使之成为造物的动力和发展的契机。
山水灵气与民间智慧的结合,造就了梅雨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瑰宝。
其中,不论是隐于山林的廊桥,还是江南小巷中的油纸伞,还是水道中停泊的乌篷船,梅雨季节给人们带来的启发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多。
4《以食为天》
民以食为天。在吃的法则里,中国人认为应时应景重于一切。无论城市还是乡村,美食从来都与天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有时仅仅因为季节变换或者一段有趣的传说,就能衍生出许多深入骨髓的味道。
这些味道经过时光的打磨,逐渐成为了一种民俗和多元文化的符号。
5《生命之歌》
梅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,甚至会造就一个地区独特的文化。然而梅雨不仅影响着人类,也同样左右着动物的生活。
面对每年如期而至的梅雨,动物们与人类一样或抗争或顺应。最终按照雨水的节奏在自然界生活,觅食、求偶、养儿育女。
梅雨滋养了生灵,也带来了苦难,但再艰难的挑战,也阻挡不了生命的永恒。
一场梅雨,从荒野到城镇,从历史到现今,浸润了万物。当我们主动揭开这段记忆,谈论其中人文与自然的交互时,方才发现种种玄妙。
大陆桥全新出品,系列纪录片《晴雨梅天》即将于6月23日起登陆CCTV-9纪录频道,连播5天,届时我们不见不散!